[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为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8月2日至3日,局机关第一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前往娄山关战斗遗址、大发渠,通过吟诵革命诗词、祭扫革命烈士、重温入党誓词、观情景剧、现场体验、交流互动等形式,开展党性教育,激励党员干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牢记初心使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局党委书记王剑参加。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刘建平受邀参加指导。
重走长征路 砥砺忆峥嵘
千峰万仞,重峦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娄山关因其险峻的地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娄山关战役取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让红军将士重燃斗志,增强了突破国民党重重包围,夺取长征胜利的信心,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进娄山关,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石碑,其上镌刻了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气壮山河、慷慨悲烈、雄浑壮阔的诗词,再现了当年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激烈场景;《娄山关大捷》实景演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枪实弹再现了1935年娄山关战役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以及红军与百姓的军民鱼水情;娄山关战役纪念馆内,一件件满载沧桑的历史文物、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像,生动描绘了1935年红军两次英勇鏖战娄山关的壮烈情景,深刻还原了那段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大尖山、小尖山上,昔日红军战斗过的堑壕、弹坑早已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装,作为军事重地的角色,娄山关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在红军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却永远不会磨灭。2日上午,党员们沿着娄山关战役中英烈的足迹,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悟,一路上都能感受到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精神,尽情领略当年红军“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恢宏气势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进一步加深了对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认识。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西风台前,全体党员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集体朗诵了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大家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仿佛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红军将士与国民党军队激战正酣,枪炮声、军号声、马蹄声、雁叫声此起彼伏。
鲜花献英烈 接续向未来
巍巍娄山关、缕缕革命情。在阳光照射下,位于小尖山山腰的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熠熠生辉。岿然不动的碑体,两根尖顶巨柱形,状若两把红军刺刀,直指苍穹;又酷似红军战士双足长征万里、踏破雄关的雄姿,屹立于碑座上。张爱萍将军在基座上的题词“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清晰可见。
纪念碑前,“开国中将”钟赤兵半个月内三次截肢、一条腿走完长征路的传奇故事让大家几度湿了眼眶。1935年2月,娄山关战斗打响后,钟赤兵带领战士们与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的“双枪兵”展开激烈搏杀,拼杀之中,敌人的子弹击中了他的右小腿,血如泉涌,但他坚持拖着伤腿趴在石头上指挥,坚持不下火线。由于没有及时包扎,受伤后又继续战斗,只能从小腿下截肢,当时没有医疗器械,也没有麻醉药物,医生只找到了一把农民的砍柴刀和半截木匠锯,完成了截肢的手术。然而祸不单行,由于医疗条件太差,加上贵州的天气阴冷潮湿,导致钟赤兵的伤口感染,医生又先后给钟赤兵进行了两次截肢手术,最终把整个右腿截去。半个月内进行三次截肢手术,钟赤兵不仅顽强地活了过来,而且他坚决不愿掉队,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单腿爬过环境极其险恶的雪山,单腿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拄着拐杖,以顽强的毅力走完了万里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宣讲员深情讲述着“独腿将军”钟赤兵的英勇事迹,大家听得入神,动容之处,有人轻轻抬起手,擦拭眼角泪水。
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无比崇敬之情,王剑书记带领全体党员向娄山关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向娄山关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默哀,表达对他们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仰。支部书记王丽军带领全体党员现场重温入党誓词,在山间回荡的是铮铮誓言,是革命先辈和一代代共产党员用鲜血与生命谱写的最美乐章;在心中回荡的是不变的初心,是党员坚守初心、奋发有为、勇担使命的坚定信念。
学习愚公志 重温初心路
3日上午,全体党员走进“大发渠”,走近“时代楷模”黄大发,开启了一场难忘的“追寻初心”之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沿着大发渠边走边看,认真聆听黄大发老支书带领当地群众,用36年的艰苦岁月,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9400米的“生命之渠”,从而改变了村民缺水的苦困命运,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的历史。站在悬崖绝壁之上,大家无不被“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大发渠所震撼,纷纷感叹“天渠”的来之不易和当代愚公精神难能可贵。
走进大发渠党性教育陈列馆,大家认真听取讲解员的详细解说。老背甲、破蓑衣、旧马鞍、钢钎、二锤……一件件饱经沧桑的修渠工具都见证了黄大发老支书带领群众数十年如一日战天斗地的艰辛,见证了他用生命修渠引来“生命之水、志气之水、幸福之水”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参观完大发渠党性教育陈列馆后,“七一勋章”获得者、团结村名誉村支书黄大发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课堂上,老支书精神抖擞、声情并茂地细数了“家乡的历史”和“家乡的变化”。他从父母去世变为孤儿讲到吃“千家饭”、帮别人放牛长大,老支书坦言“老百姓对我的帮助和培养难以忘记”;从担任土改代表讲到集体生产时期,老支书肺腑感言“党的政策好,百姓才能自己有土地,才能吃得饱”;从1959年入党讲到经历“大饥荒”、共渡难关,老支书表示“党给了我平台,我就更要利用好来建设家乡”;从草王坝村“吃水贵如油”讲到36年坚持修渠解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老支书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铮铮誓言;从村里“没有一个初中生”的落后面貌,讲到修村路、架电线、建学校,迄今已“培养了30多个大学生”,老支书倾注了一生心血,然而他却反复强调,自己只是为村里做了几件“小事”,家乡的改变,要感谢我们的党,是党的领导,才有草王坝的今天。老支书今年已经87岁,当了45年的村干部,38年的村支书,在这漫长生涯中,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其立下的志向——“改变家乡面貌,拔掉穷根”,深刻诠释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为新时期共产党员标注了最鲜明的时代符号。
听完党课,王剑书记深深感慨:“一堂微党课,讲述实干大道理。”他说,黄大发老支书信念过硬,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如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惦记着要让草王坝的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尽心尽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干过硬,36年如一日,为修渠付出了个人的全部心血,失去了女儿和孙子两个亲人,不问成绩、不求回报,用苦干实干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业绩过硬,始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天天未亮就带领大家上工,把自己的工作做在前面、做到最好;作风过硬,不拿老百姓一分钱,公家的东西一分一毫都不占,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我们要深入学习黄大发老支书“政治坚定、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精神,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平凡的岗位展现新时代干部的新担当新作为,以实际行动贯彻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其他党员同志纷纷表示,通过亲身体验大发渠的险峻和壮观,与英雄模范人物黄大发面对面接触,切身体会了“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的愚公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黄大发老支书为榜样,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学习他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愚公精神;学习他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学习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党员本色,用行动践行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本职岗位上作出应有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