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触王阳明先生,是在25年前。当时,正值人生最为烦郁、迷茫、困窘的时候。最初理想的幻灭和客观环境的纷繁,让自己深深感到虚空的无助。试图以躲进书籍中来寻求内心的平稳。那时,社会上正在流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系列,作为一股与众不同的清流,缓缓地滋润着心田。在《乡关何处》之中,余先生提到这样一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与现今不同,那时没有“度娘”,不能搜索加深理解,但是,王阳明先生从此在脑海中扎下了根,开始寻找关于他的点点滴滴。
在我已经近乎绝望时,命运出现了峰回路转。因为自身的状况与客观环境出现了较为妥帖的相交,于是便有机会重新扬起了理想的风帆。时年,恩师王先生负责教授我们的是《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作品欣赏选》两门课程。老头随和随意,教授课程率性而发,从不照本宣科。每堂课只带一壶茶,一身短打,一把蒲扇。随着相交的深入,王老师渐渐袒露内心,多次提及王阳明。其中“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更是多次提及。虽然此与其评职称有关,但我确是内心一动,当年,若不是“动心”又岂有这多崎岖。在王老师心中,阳明先生地位极其崇高,被奉为寥若晨星的文人楷模,“三立”之典范。在其影响下,我去书店买了一本阳明先生传世之作《传习录》,抽空研读。遇有不明之处,请教老师,老师也只是讲解字面意思,至于内涵深意,他说,这要深究自己的内心。无世事、时间的磨砺,是难以深究真意的。
时间飞梭,完成学业至今,多年已是一晃而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虽内心铭记,却是让位于衣食温饱。即便坎坷艰难依旧,却也逐渐学会不再消极躲避,怨天尤人,给内心留一份悠闲。尽力培养元气,力图达到“天君泰然,百体从令”的境界。(时至今日,已是痴人说梦)
而龙场阳明洞,一直是心中圣地,虽多次动心去实地膜拜,想探究究竟是何样圣地成就阳明先生的华丽转生,成就彪炳史诗画册的伟业。但一直未成行。《明史》记载“龙场万山从薄”蛇虺成堆,魍魑昼见,瘅疠蛊毒,苦不堪言。但已距今600多年,时过境迁,似乎去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然而,我错了。当自己身临其境时,内心的震撼,实难用言语说清。虽说阳明洞今非昔比,但当自己看到一幅幅或实物、或仿品、或图片、或电子影像时,曾经的记忆一下子被激活了,一幕幕的从眼前清晰掠过,加之讲解员简明的讲解,曾经的谬误也深刻的更正过来。尤其是心中深深地有了愧疚:为何那么执拗,以致今天,记忆中竟然有了断片。“一生低首拜阳明”不是追问讲解员,苦思十多分钟竟然想不起是谁,即便其是倭人。
洞居生活是艰苦的,可唯有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先生到达龙场后,居无所住,委身栖居石洞,随从病逝,言语不通,供给无定,所有日常均要自我动手。但先生依然乐观豁达“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以“心即理”的坚持,一点一滴的改造客观世界。不忙不乱,不焦不躁,荣辱毁誉皆泰然,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渐渐地,周围百姓感其至善良知,为其建造木屋草堂,分为: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先生将先进医药、农耕技术传与当地之人,并创立龙岗书院,悉心教化,倡立“知行合一,从心而不逾矩,无人而不自得”,为后世称之为“龙场悟道”。
慢行阳明洞一周,沿途感悟着先生足迹及欣赏后世学人的墨宝。我等只能以恭恭敬敬之心仔细研习。在沿途标牌之中,我看到牌上的文字除中文外,日文和韩文也在其中,并且先生几件实物也居于日本,颇令人思量。
先生倡导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强调的“心即理”,充分肯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圣贤儒学的神秘性,对现今创新求变,敬业奉献,合群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积极地促进和有益的启示。只是,门票似乎有些贵了,与先生提倡的人人均可教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是为2017丁酉六月初五阳明洞记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