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9起成功案例!2025年贵州省地质灾害避让实践带给我们的启示
字号:

2025年5至7月,贵州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引发多起地质灾害。得益于各级部门的精准预警、果断处置以及群众的积极配合,成功避让了多起灾害,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避险案例表明,成功避让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发力。完善的预警机制是前提,确保各级部门迅速响应;基层组织的得力执行是关键,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严格执行制度是保障,规范处置流程;加强监测巡查是基础,及时发现隐患;群众的积极配合是助力,共同形成防灾合力。

以下是贵州省成功避让地质灾害案例及其带来的启示。

一、丹寨县南皋乡“5·28”滑坡避险:极端天气预警下果断转移

5月28日凌晨30分许,丹寨县南皋乡乌高村三组地质灾害隐患点突发局部滑坡,损毁村民潘大林家3间房屋,直接经济损失约2万元。因及时提前转移,潘大林户2人成功避险,15户27人全部安全撤离,无人员伤亡。

5月27日,气象部门预报南皋乡有大暴雨,乡、村两级立即启动“三个紧急撤离”,于21时前完成隐患点群众转移并设警戒线。该隐患点2021年纳入风险斜坡台账,2023年调整为地质灾害隐患点,2025年5月升级为极高风险点,威胁29户105人。

28日上午,该县自然资源局专家现场核查,建议强化监测、增设警戒线、安全评估返回。目前15户27人已安置于安全农户家中。此次成功避险得益于省、州、县三级联动,黔东南州启动防汛四级响应,丹寨县落实“两段叫应”,乡镇干部下沉转移,共撤离61户116人。

启  示  

风险隐患动态升级管理是基础,三级联动机制保障指令高效落地,坚决果断地执行‘三个紧急撤离’是避险的关键核心。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贯穿始终,才能筑牢群众生命防线。

二、六盘水市钟山区南开乡“6・19”滑坡避险:提前避让保安全

6月19日9时10分左右,受强降雨影响,六盘水市钟山区南开乡土角村一组小沟头突发岩质滑坡。所幸地质灾害监测员及时察觉险情,迅速组织村民撤离,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

当日8时许,地质灾害监测员李青松按例前往该区域巡查,发现隐患点山体出现出水现象,并有细石洒落。凭借三年的监测经验和专业知识积累,他敏锐判断这可能是滑坡前兆,立即赶到隐患点下方的张永海家中,组织他家9口人紧急撤离至安全地带。没过多久,滑坡轰然发生。

李青松心有余悸地说:“当时情况危急,我让他们赶紧带上小孩去安全地方。要是没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此次滑坡初步预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0万元。事发后,南开乡主要领导迅速带队抵达现场,对周边区域实施封控管理,并组织房屋下方两户群众撤离。六盘水市钟山区自然资源局会同南开乡及相关技术保障单位,立即开展现场调查,评估灾害影响,制定后续应对措施。

启  示  

监测员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是此次成功预警避险的关键。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唯有建设专业的监测队伍、构建健全高效的预警体系,才能在灾害来临前争取更多宝贵时间,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黎平县地坪镇“6・20”滑坡避险:橙色预警下的高效响应避险

6月20日6时许,黎平县地坪镇地坪村下寨(牛角湾)发生小型滑坡,滑体总量约500立方米,造成2间简易棚房损毁、道路交通中断,直接经济损失约5万元。因预警及时、转移果断,威胁区域内9户31人已提前全部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

该区域原为风险斜坡,2024年被纳入地灾隐患点。6月19日下午,接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发布的地质灾害橙色风险预警后,黎平县委、县政府启动三级应急响应,要求各乡镇加强值班值守、加密监测巡查。地坪镇组织隐患点内9户31人转移并安排人员值守。20日凌晨5时许,隐患点出现零星土石掉落,6时02分发生滑坡,因提前防范未造成人员伤亡。

启  示  

橙色预警信号是紧急行动的重要指令,三级应急响应机制为快速处置提供保障。从风险斜坡到地灾隐患点的动态管理,结合加密检测巡查频次和果断转移,是成功避险的关键。

四、册亨县丫他镇“6・25”山体滑坡避险:巡查发现险情果断撤离

6月25日上午,册亨县丫他镇在地质灾害巡查中,发现八窝村新安路口有零星落石,经研判风险较大。镇政府立即按“三个紧急撤离”要求,组织坡体下方6户15人避险撤离,安排人员全天监测并实施交通管制。

当日19时44分,该处发生约400立方的山体滑坡,路面被掩埋导致车辆行人无法通行。因撤离及时,未出现人员受伤及车辆、房屋受损情况。册亨县政府、县自然资源局及乡镇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

启  示  

日常巡查捕捉险情,及时研判隐患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政府执行“三个紧急撤离”和多部门响应,支撑灾害应对,凸显“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的关键作用。

五、六盘水市水城区花戛乡“6・25”滑坡避险:预警畅通助力成功撤离

6月25日23时50分许,水城区花戛乡磋播村发生山体滑坡。该滑坡点为台账内隐患点,造成1栋房屋受损、道路中断,直接经济损失约10万元。得益于预警发布及时、信息传递畅通及组织紧急撤离措施果断,成功避免了8户33人伤亡。

山体滑坡发生后,花戛乡全体干部职工火速集结,分赴各村寨落实预警工作。因道路突发塌方中断,工作人员立即通过电话联动村干部,确保逐户通知到位,严防汛期地质灾害。10时许,雨势骤急,面对难以预判的险情,村干部果断组织村民紧急转移。群众撤离后不久,山体轰然滑坡,导致1栋房屋严重受损,主干道完全中断。幸而处置果断,此次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灾害发生后,水城区自然资源局与技术保障单位迅速赶赴现场。专家对后续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地方政府立即采取临时管控措施,并安排24小时巡查监测。

启  示  

对于台账内隐患点,要时刻保持警惕,在预警信息发布后,要确保信息传递到每一户受威胁群众,组织撤离要迅速果断。灾后的监测和防治指导同样重要,能有效防范二次灾害的发生。

六、晴隆县中营镇“6・26”滑坡避险:“三查”制度护航成功撤离

6月25日下午,晴隆县北部乡镇遭遇持续性强降雨,该县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迅速调度各乡镇(街道)强化巡查监测,严格执行“三查”制度。排查中发现,中营镇龙向村苍云组大仓边岩土体含水超饱和,突发失稳滑塌险情,经研判后,当晚便组织威胁区域内群众全部撤离避险。

6月26日6时许,中营镇龙向村苍云组大仓边发生滑坡,规模约2000余方。因撤离及时,受威胁的13户19人全部安全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

险情发生后,相关部门紧急赶赴现场处置。经实地调查研判,该区域仍存在山体滑坡风险,整个坡体潜在滑坡量达4万余方,当地已实施交通管制、禁止人员随意出入等管控措施。

启  示  

地质灾害防治需全程警惕,在强降雨中,严格执行“三查”制度(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是发现隐患的关键。晴隆县严格落实该制度,准确识别岩土失稳险情,为民众撤离赢得时间。灾后风险评估和管控共同筑起安全屏障。

七、黔西南州安龙县两地“7・1”滑坡避险:机制联动与基层排查护航安全

6月30日,黔西南州安龙县气象局预报部分镇(街道)将出现持续暴雨。安龙县应急局、自然资源局立即启动“211”工作机制(两叫应、一反馈、一清单),第一时间叫应栖凤街道、德卧镇等暴雨预报落区的负责人,要求加强值班值守,密切监控雨情汛情,迅速组织镇(街道)人员下沉至村(居),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点“三查”(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并严格落实“三个紧急”撤离及“关、停、撤、转”等应急措施。

7月1日8时许,栖凤街道乐欢村开展雨后核查时,发现四组尾列风险斜坡点山体持续有泥沙滑落,初步判断存在山体滑坡风险,立即上报栖凤街道。接报后,街道及自然资源局主要领导、驻县技术保障单位117地质队火速赶赴现场勘查,确认滑坡体处于不稳定变形状态。10时左右,紧急将危险区域内30户61人转移至村委会或通过投亲靠友妥善安置,成功实现人员零伤亡。

7月1日9时许,德卧镇甘河村纳夺组根据暴雨预警响应要求开展雨后巡查,发现村民房屋下方约100米处的风险斜坡监测区域内出现约10厘米宽裂缝,预判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当即上报并组织受威胁的2户4人紧急转移。10时30分,该处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两栋房屋损毁,因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启  示  

成功避险的关键在于“211”工作机制的高效运行,确保预警信息快速传递和防控措施精准落地。基层人员在雨后核查中及时捕捉险情并上报,为转移群众争取了宝贵时间。这一机制与基层工作的结合,有效应对了地质灾害风险,凸显了技术保障单位在风险研判中的关键作用。

八、六盘水市水城区化乐镇“7・1”崩塌避险:监测预警与群众合力保安全

7月1日,六盘水市水城区化乐镇泵井社区管家幺岩发生崩塌,因巡查到位、撤离及时,35户7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无人员伤亡。

泵井社区下树林组组长李学权介绍,11时05分,家门口的雨量器因暴雨自动报警,他立即上报并组织群众撤离,行动不便的老人由村民背出。11时35分,群众刚转移完毕,山体即发生崩塌。

经水城区自然资源局及技术单位核查,此次崩塌受强降雨影响,形成纵长70米、宽40米、厚3.5米的滑坡体(约0.98万立方米),目前仍不稳定。该山体为台账内隐患点,此前设置的被动防护网兜住部分垮塌山石,滑坡体前缘距民房最近61米,原危岩体后续仍有崩塌风险,群众已临时安置。

启  示  

雨量器报警为撤离争取了关键时间,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迅速响应与配合互助是避险的关键,工程防护措施也有效减轻了灾害。基于完善的监测设备、明确基层人员责任、增强群众自救意识和加强工程治理,可以有效提升地质灾害的防范能力,保障生命安全。

九、大方县长石镇“7・3”崩塌避险:监测员预警与高效撤离护民安

7月3日17时40分许,大方县长石镇杨柳村杓柏组发生山体崩塌,一块约3000立方米的巨石砸中村民张炳发家房屋,后墙被冲毁,碎砖与石块四溅。然而,因监测员及时预警和高效撤离,35户92名常住人口全部安全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

该隐患点自2018年纳入台账管理,长期威胁着78户318名群众,潜在经济损失高达1200万元。崩塌发生前半小时,监测人员唐志维巡查时,听到山上传来“嗡嗡”异响,紧接着碎石滚落,他立即电话通知村民并发出撤离信号。17时35分,35户92人全部撤离至安全地带。村民张炳发一家虽听到撤离信号较晚,但在唐志维的呼喊下及时跑出,几分钟后房屋即遭巨石撞击。

险情发生后,大方县自然资源局组织技术保障单位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划定危险区并拉设警戒线,被转移群众总体情绪稳定,善后工作正有序进行。

启  示  

监测员能否保持警惕并果断判断,是赢得撤离时间的关键;而村民的快速响应和高效配合也至关重要。案例表明,通过持续强化培训、提升防范意识与健全机制,共同构成了安全防线的“铁三角”;而有序的灾后安置,也有助于稳定群众情绪和维护正常生活秩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