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黔西南州册亨县,正午火辣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青山在热浪中蒸腾,四五个身着浅褐色工装、头戴草帽的技术员在茂盛的林间穿梭。为首的技术员身形微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边框眼镜不停往下流,双手正忙着布设物探设备和线缆。
黄启霖布设线缆。
他叫黄启霖,是贵州省地矿院109队物探技术带头人,也是109队“富矿精开”青年突击队带头人。
“最近,我们正在开展贵州省首个干热岩资源勘查研究项目,一共100个点,每测一个点至少需要持续观测6个小时。”黄启霖说,由于野外环境复杂多变,常常需要翻山越岭,部分测点甚至要耗上一天一夜。
“为了减少蚊虫叮咬,再热的天,我们都穿长袖长裤。”黄启霖说。“对对对,即便涂上花露水也会被咬。”一旁的技术员张抽勇补充道。
由于长期在野外工作,即使做了大量防护措施,大家的脸上难免还是会被蚊虫叮咬,瘙痒难耐。
109队原名贵州省地矿局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扎根物探行业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优势。
出生于1987年的黄启霖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勘查专业毕业后,加入109队物探队伍,长期活跃在野外调查一线。
黄启霖(中)野外作业时与年轻技术员交流讨论。
黄启霖说,“物探是通过观测地球的天然物理场或人工物理场参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如同照CT,能检测到地下上千米的地质信息,对于地质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但长期以来,由于物探结果具有多解性,物探和地质技术人员分开作业,导致物探结果未能很好地和地质勘查结果融合应用。
2015年,全省抗旱找水期间,黄启霖在参与物探找水打井过程中发现,贵州岩溶地貌复杂多变,多次物探结果和地质勘查结果不一致,导致找水打井出现失败,造成了项目资金的损失。
黄启霖(左)野外物探设备监测中。
“又没打到地下水,物探究竟是不是瞎探?怎样才能让物探更好地助力地质找矿?”那时,这个疑问成为黄启霖脑中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吃饭路上,出差车上,睡觉前思考……黄启霖利用每一个独处的时间,脑海中闪过无数片段,将多次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反复总结。
“如果把地质找矿工作看作给人看病,物探就好比照CT,地质勘查就好比望闻问切,要通过融合应用,缩小找到病根和病灶的范围。”黄启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听到的观点,仿佛一下打通了难题的“任督二脉”。
为了更好地验证自己的想法,黄启霖在项目进入钻探阶段,来到钻井平台,收集打出的岩心样本查看和分析,追根究底寻找答案。
2016年,黄启霖便开始提出“多源先验条件约束大数据优化组合”全链条组合约束地质解释与识别技术。
“简单而言,就是通过地质勘查及历史地质资料,确定调查区域的地质构造和规律,建立地质找矿模型构想,在此基础上,利用物探数据综合分析,确定调查区域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黄启霖说,使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成为双方的约束条件,以此进一步确认矿藏的准确部位。
目前,这项技术已成功申请实用型专利,正在申请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于黔西南州地热资源勘查,实现地热资源勘查100%成功率,目前已实现资源转化落地的项目有栖梦泽温泉酒店、云屯沐云温泉酒店等,为助力当地擦亮“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黄启霖带领物探团队,围绕近地表、中深部地质结构精细探测与定位技术开展近10年的科技攻关研究,在抗旱找水、地热勘查、地灾防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黄启霖还先后获得“贵州省最美劳动者”、黔西南州“地灾防治先进个人”等荣誉。
黄启霖(中)野外指导年轻技术员。
2024年,在全省实施“富矿精开”战略行动大背景下,109队发挥青年人才力量,成立青年突击队。
其中,矿产资源勘查研究青年突击队积极开展黔西南地区成矿与找矿预测研究,圈定靶区近十个。
资源与环境地球物理精细探测与定位技术攻关、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研究中心青年突击队,以“地质+”综合技术手段开展找矿勘查与技术科技创新攻关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在萤石、金锑、铝土矿等省级地勘项目,延伸找矿靶区4处,申请获批贵州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级基金项目2项。团队先后申报实施省部级、厅级局科研项目近10项,上述成果转化应用于重点矿山深边部找矿4处,签订合同和找矿成果预估潜在社会经济价值30亿元及以上。
此外,依托省、州卡林型金矿找矿团队,黄启霖带领队里的青年技术员推进黔西南州深边部找矿工作。
黔西南州地处南盘江流域,是贵州萤石金锑矿集聚区,找矿潜力巨大。黄启霖提出了黔西南萤石金锑控矿构造带电性结构特征识别技术,成功圈定2个找矿靶区。
今年7月,黄启霖作为贵州地矿系统唯一青年代表,参加了全国青联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
作为一名全国青联委员,黄启霖深情地发言,“我的家乡贵州矿产资源富饶,贵州正大力推进实施‘富矿精开’战略,我将围绕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所需,攻破更多找矿‘卡脖子’难题,展现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黄启霖(右)带领团队布设物探设备。
当前,贵州矿产资源勘查在1000米以浅的“第一找矿空间”,能找、好找的资源基本找到,亟待向地球更深部的“第二找矿空间”进军。
黄启霖表示,他将立足资源,优化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勘查技术推进隐伏区找矿科技创新,充分发挥109队青年人才力量,努力构建“地质”人工智能大数据找矿预测模型,为实现找矿新突破作出更多贡献。
“大自然是最好的实验场。”采访结束之际,太阳将要落山。黄启霖转身,继续投身到物探设备的监测中,此刻,他和几名技术员被汗水浸湿的衣衫早已被蒸干,留下满身汗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