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确定要在这里定点位吗?”“是的,所有的点位都要落在线上”地质员刘坤再次拨开恼人的玉米叶,说着走进了齐人深的玉米地里,我赶紧跟上,借着他开辟出的“路”向前走,我的一线轮岗在玉米地里开始了……
认识一线
几天前,根据单位安排,我来到一四二队承担的贵州省织金县大坪子镍钼矿普查项目轮岗轮训,从事管理工作的我对一线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一到项目部,此次轮岗轮训的师傅刘坤先给我这个新人小白上了一堂生动易懂的地质课,从基础的地层代号、地层岩性及地层特征,到勘查区的地质图件的认识与理解,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讲到关键处还用采回的岩石标本一一论证,为我狠狠恶补了最为欠缺的理论知识。原来,一线工作并非只是跑山填图,还有这么多门道,不仅是上山下河的体力活,还是统筹规划的脑力活,更是学以致用的实践活。
理解一线
当我对地质工作理论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后,第二天的野外踏勘再次刷新了我对一线工作的认识。此次踏勘任务是3号勘探线剖面测量,要在矿区内沿着提前规划好的直线按一定点距定位、测量、记录,为前期的地质填图工作做补充,也为后期的钻探工作做铺垫。穿过一片又一片的玉米地,齐人深的玉米叶滑过我脸颊和手背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当年的革命先烈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也正是战斗在一片又一片的青纱帐中,老一辈地质人为了祖国能源建设和发展奔走在千山万水间,而今的我们正在重复他们走过的路,一时之间感动和热血涌上心头,脚下的步伐也不由得更加坚定。
“前面的山头和深沟也能定点位吗,根本没有路啊”,看着我手指前方草木茂盛的山岭和沟壑,师傅刘坤笑了笑说道:“放心,没有突击队员攻不下的山头,没有地质人定不了的点位!”说完率先迈步向山上走去,我急忙跟上他的脚步。
从山脚爬到山顶,又从山顶下到山沟,再从山沟爬上对岸的山头,一路上翻山越岭穿沟踏涧,蛇虫间或出没,汗水浸湿衣衫,双脚满是泥泞,荆棘划破手臂,浑身上下找不出一处原先的样子,只有山间的风、沟中的水、七月的骄阳和定下的点位见证了这场征程。
“看吧,路是走出来的!”定下当天最后一个点位,师傅刘坤如是说。这就是地质一线,用双脚丈量大地,把论文写在大地。
成为一线
找点,记录,敲下岩石,鉴定岩性,标记地图,小心翼翼地按照标准流程作业,几日来的学习总算没有白费,我渐渐能跟上他们的步伐,适应他们的节奏,融入了野外踏勘的工作氛围。
从齐人深的玉米地里穿过,从荆棘密布的山林中越过,从乱石嶙峋的山涧中趟过,任汗水挥洒、尖刺钩划,我们重复着这样的动作,直线距离6公里,54个点位,10座山头,5道山沟,几十公里的脚程,十几平方公里的踏勘面积,终于定完了最后一个点位,圆满完成了此次野外踏勘任务。
回到项目部,又开始紧张有序的室内作业,资料填写、图纸绘制、数据分析、钻探设计、成果总结,大家各司其职,干得热火朝天。后续又到钻探现场取岩芯样品,对断层情况重新踏勘,这就是地质“三边”工作的真实写照。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伴随着整个踏勘任务的《勘探队员之歌》再次在耳边响起,我的思绪飘向远方,仿佛在和老一辈地质人隔着时空对话: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作风,“三光荣”精神是地质人的宝贵财富,从当初的“找矿立功”到如今的“富矿精开”,这种精神一直在地质人的血脉中赓续传承,我很荣幸能成为其中一员。
一四二队 冯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